清风出袖,似明月入怀
—浅谈书法家赵达仁先生的书法
文/曹国年
我和赵达仁先生是在天津湖社画会活动中结识的,因为同是孙学武副秘书长的挚友,所以见面的机会多了起来,遂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每次见面都有谈不完的话题,很多时候是谈他在书画圈里发的书法作品及书法感受。渐渐地,他的书法经历也在我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交谈中没有想到,我们在书法上都曾有师从书法教育家窦振文老师的学习 经历,我是到窦老师家里,他是在天津少年宫。赵达仁先生书法的“童子功”,是1977年从少年宫书法班开始的,和他同班学习的就有现任中国书协副主席、天津市书协主席张建会先生、书法家康国林、马孟杰、崔寒柏先生等。在少年宫学习后,他转益多师,先后得到著名书画家龚望、王学仲、华非、赵半知、徐嘏齡等先生的指教,对其书法进步和创作受益匪浅。
1960年4月,赵达仁先生出生在天津,自幼在其祖父的指导下对学习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当时还处在文革期间,但他还是找来了颜真卿的《勤礼碑》、《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字帖开始习字,他说,他喜欢颜体的端庄雄伟,气势磅礴。后来他又临习柳公权的《玄秘塔》,隶书的《张迁碑》等碑帖。为了系统地学习书法,他先后考入了天津市少年宫和青年宮的首届书法班学习书法。在那里,不仅得到了纪振民、窦振文、宁书伦、顾志新、徐嘏齡等老師的親自指教,还和同班同学安宏忠、马孟杰等建立了深厚友谊。通过几十年的临池不辍,使他对书法从最初的临习进而理解,融会贯通,并把自己的想法融入到书法创作中。
在书法实践中,他体会到,无论写小字或大字,都要一气可成,不能描字、补粗,尤其写榜书更能看出书写者的功力,字要写出气和韵,字是有生命力
的,要給观者以美感。如果字不是一笔写出来的,而是描出来的,那字就是病字、呆字,就沒有气韵,也是书家大忌。
他喜欢写大字,尤其是写榜书,写榜书不仅是手臂 和手腕的运动,还要掌握好手掌的虛实,是用全身的精神和力气凝聚到笔端,一气呵成,才能写出好字
。他总结说,其实,书法作品中的每个字,都是有生命的,有气韵的,字是活的,尽量不写瞎字,就是黑疙瘩,沒有气息,古人沒有寫瞎字的,今人不少。他说,写字就是写字人心境的情感表达,見字如見其人,見字就能看出写字人的心境高低。
观赵达仁先生的书法作品,在尊重传统的同时不失现代气息。他学习过篆刻,其书法作品中具有书卷气的同时常常带有金石气,在追求朴雅的同时又有标新立异。
他的体会是,一旦写字的功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写的字就有了节奏感和美感,如音乐感似舞蹈。写字虽讲究笔法,但最终是用传统的毛笔和墨汁的浓谈干澀,再和宣紙的结合,通过运笔的快慢和书写者气息的调节,在纸上产生书写者所追求的和想要达到的效果,这就是书法。
古人论书云:一须人品高,二须师法古,是书之法,学者习之,故当熟其手,必先修诸德以熟之以身,德而熟之以身,书之于手,如是而为书焉。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书如其人,赵达仁先生的为人谦和,温文尔雅。如果不是我们多次的畅谈,谁也不知道他和这么多书画大家的学习和交往经历,更不知道和他同时代的同班同学,現在早已是闻名书坛的书法家了。
几次看他写榜书,笔酣墨饱,笔墨运用得很畅快,很充分,酣畅浑厚,有如剑拔弩张的态势,笔走龙蛇,笔下造险而又趋于平衡,笔势雄健又洒脱。他的中楷、小字清秀婉转,颇有王右军的味道。他的题款小字则多用行草,有浓纤折衷,道媚劲健之气象,而且题写的位置多依内容而变化。
再观其隶书,柔而力不失,身姿展而不夸,笔迹流水行云。他曾向龚望先生学习用鸡毫毛筆书写隶书,现又研试用鸡毫毛笔书写楷书和行书。要用鸡毫笔写出有厚重感和气韵的字来,他的很多的書法作品,都是用鸡毫毛笔书写的。
中国书法中融入了儒家的坚毅、果敢和进取,也蕴涵了老庄的虚淡散远和沉静闲适,还往往以一种不求誇張的变化,在运笔中省去尘世浮华,以求空远真味的意境,这在赵先生的书法中得到了体现。
谈到这几年的书法创作和心得,赵先生感慨地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往往会喜欢一些沉静下来的东西,自然而然,不期其然的东西在里面。虽然他已写得一手好字,却常常找机会向其他书家请教借鉴,力求精进。
赵达仁书法作品选: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