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简历。
学子永刚、姓氏许,公元1964年出生。此“刚”为父命,不可违;故笔名用“钢”,无欲带刀之意!号塞北一樵夫,籍贯陕西汉中人。海南省玉蟾书画院副院长, 海南省书协会员。中国书画院高级院士,中国文化艺术中心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国礼书画家。 自幼秉承家学,耳闻目染,好读书,惜时,曾以好学名当时,“时不待我,只争朝夕”为其座右铭。习书形成爱好,后拜名师陈竹朋,徐毓泉为师。一长欧,篆,隶:一精魏碑,章草。师教森严,十三年临帖不许创作,期间聆听教诲,谨遵师命,无越雷池。临帖有张迁、史晨、麻姑、神策军、九成宫,五柳先生、爨宝子、龙门、文公、猛龙、黑女、羲之草诀、书谱、谏之、伯虎、征明、自元、元白等诸帖。坚定认为,具备传统基本功的书法,才是代表中华不二的书法艺术。长期体味各种笔法,知一通而百通,举一而反其三,而立后始创作。由于尊师好学,深得尊师厚爱与赞誉。因资质愚钝有辱师之清誉,时时愧疚,常以勤奋补羞惭之心。 同时遍览古今中外名著,尤好国学,并研习书论对《书谱》和丁文隽《书法精论》尤为景仰,并任当地书法老师,因恐误人子弟而居心忐忑。 数十年 习书已成习惯,然自知作品属心高手低,却得同好推崇,虽诚惶诚恐,亦身心鼓舞,坚定向学之心。今知天命,亦云:“老牛自知夕阳短,何须扬鞭自奋蹄”,“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鲜”。 心为学子,将一生不渝,希望得更多老师不吝赐教,使学生书法臻与成熟。 既立习书之志,便当勤奋不已,永钢不肖,愿与同好为华夏书艺之传承与弘扬,尽一份绵薄之力!
客观评价《圣教序》:王羲之书法,自梁武帝以帝位推崇后,其在书法史上之地位,至今未被撼动。后世除继续推崇外,几乎未有微词。山人斗胆说一点自己对《圣教序》的看法,看看是否能够合了一部分书者心意。
一般人写羲之的评论文章,都是写赞美之词,这是有好处的经验做法,因为人人都说好,我也说好自然少打。山人不然,先说客观的。《圣教序》,这帖也历眼三十余年,期间很多帖从不喜欢临读到喜欢,从喜欢又到不喜欢又转而喜欢,如其它诸帖,不论怎样,只要入了我手既视为珍宝,反复临读,不敢懈怠。羲之很多帖如《十七》《快雪》《兰亭》等,非常容易看懂和喜欢。《圣教》则不然,不好读懂,由于上述诸帖的定位,感觉圣教书风不太吻合,有这个想法就对了,圣教首先是集字,所以行气不畅,字形结构不是那么美。据清代书法家翁方纲考证,《圣教序》的字可分为三类。一是鉴真(证实确实是摹自真迹);二是存摹(属于怀仁加入了自己意思);三是存疑(在钩摹或刻石的时候已经走了样的)。如果某些字走了样,并非那时的人不敬业,而是那时的工作条件十分有限,因为这些字大小不一,需要缩放;清晰程度不同,需要辨识。中国书史上虽推崇王羲之为“书圣”,但并不把他看作一尊凝固的圣像,而只是看作中华文化中书艺创造的“尽善尽美”的象征。他最大的特点就是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之风,对书法全方位的艺术发展方向,奠定了牢不可破的基础。王羲之在他那一时代到达“尽善尽美”的顶峰,这一“圣像”必将召唤后来者在各自的时代去登攀新的书艺顶峰,圣教的笔法在那个时期是划时代的,是承上启下的一块丰碑,圣教中的笔法,成就了后来很多伟大的书家。所以读《圣教序》要带着思想去读,才可以慢慢领略其中的美,甄别出不足之处,它还是我们提高鉴赏力的一本好帖。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