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玉库生活在塞外坝上草原,燕山余脉横贯其境。北边与内蒙古大草原相连,南部直通张家口、北京等大中城市,历史上属蒙汉相居之地,境内南部坝头一带,是天然分水岭,将自然气候一分为二,以坝头为界,分为坝上坝下,境内属坝上地区,气温较低,而坝头以南为坝下地区,相对气温明显高出坝上5一10度,极端气温高出20度左右。境内历史上受蒙古族影响,居民的性情粗犷豪爽,诚实守信,不善言辞。
卜玉库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路走来与他的作品有着紧密关联。他从小热爱书法绘画,小学阶段受文革影响,从三年级开始,便在老师的辅导下,手持毛笔为村里抄写大字报、主席语录、街墙标语。每年春节前为村里农户书写春联,很受村里人们的好评。后升入初高中阶段,经常被学校指定书写专栏墙报,高中毕业后在当地人民公社工作,书写成了他的专业。他是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师范生,从而为他走正规书法之路,打下笔墨基础。
卜玉库习书不受书体影响,他是个杂家,由于受工作环境要求,他对各种书体均有涉猎,但行草书体运用较多,也成就了他的特色。
卜玉库在政府行政机关工作多年,书法成了他的工作内容,每次会议的会标,标语,大会程序安排和各种证书、奖状、通知等,都是他一人负责书写,只因他在单位书法水平表现最好的缘故。每年其他单位也经常邀请他去书写会标、标语、专栏、墙报宣传等书写事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电脑没有普及之前,他是个大忙人。
卜玉库虽然各种书体均有兼顾,但其书作有秀丽苍劲之感,多年的书写实践,成就他深厚的书法功底,他重视书法理论和看书读贴,从怀素的中锋运笔和变化流畅的线条,到王铎跌宕起伏,厚重有力的笔墨,然后细读王羲之刚柔相融,妙笔生花的笔法,还有其他历代先贤的法帖,使他受益匪浅。他虽然临帖练习,但创作作品时,从不盲目照搬,而是学习先贤的运笔,气韵,墨色变化,章法布局等,再结合现代形势场景进行创作。
卜玉库书法创作,从来不追求名利得失,以自娱为主,多数作品被各地博物馆、书画院等单位收藏。亲朋好友,邻里同事经常讨要他的书作,有时也参加各级展览和书法大赛,也获过大多奖项,作品被编进各类书集。
每逢春节前夕,书写春联成了他的繁忙工作,每年书写几百上千幅春联,都是家常便饭。宣传文化部门有时也抽去下乡,开展书法惠民活动,深入乡村各地现场书写。超市商场也邀请他参加现场写春联赠顾客活动。还有一些单位年终慰问离退休老领导,老干部,老职工,也和他定制大量春联,做为慰问品。
熟能生巧是民间一句俗话,卜玉库凭着多年的笔耕不辍,笔随心动,自然舒卷,自由生发,再加上他注重传统,所有书作笔墨功底深厚,线条流畅,作品章法布局合理,生动耐看。
卜玉库每创作一幅作品,他都要反复思考,计算字体的珠距行距,篇幅位置,形式特征和表现手法。正是由于他对作品创作的认真态度,所成之作,整体美感十足,墨色变化丰富,笔力苍劲,动中有静,结体和取势险中求稳,节奏、气势、气韵、空势等均有上好体现。
他在行笔过程中,多采用中锋运笔为主,侧锋逆锋为辅,转折、连带、割断、轻重、提按等,对立因素在起笔、运笔当中,大小错落,左右穿插,上下移位,增加了字势的运动感,显得虚活灵动,生机盎然,这也是中国书法艺术的灵魂所在。古人云:“取法乎上,而得乎中,取法乎中,而得乎下”。卜玉库的书法路子走的是正确的,正值老有所为的年龄,愿他在学习前人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古不乖时,今不同弊”,勤奋耕耘,练体健脑,时之暇日,有更多好作品问世。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卜老师的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