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学习与感想 ——书法理论学习笔记整理 中国的传统书法,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博大精深,是世界艺术之林中的一棵参天大树。在世界线条艺术中,只有中国的书法线条艺术最为丰富,书法是无色而有图画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旋律,是心迹流淌于笔迹的艺术,它不仅给人们带来精神上的需要,还能启迪心智,陶冶情操,健康肌体。 第一章 书法概论 何为书法?从字义上讲,书就是书写,法就是法度,规定,规矩。书法,和毛笔字不同。毛笔字拿起来毛笔可以随便写, 只要字写的端端正正,书法就不同了,书法必须是用毛笔,按照书法的法度,写中国文字,这才能叫书法。 书法都有那些法度呢? 一个是“笔”法,第二个“字”法,第三个是“章”法,第四个是“墨”法。如果说是创作草书作品,还需要“草”法。 笔法就是在行笔过程当中的一些法度规定,就是行笔过程当中有行笔,搭笔,落笔这三个过程。 行笔是中锋行笔,侧锋行笔,还有很少用的绞锋行笔。 搭笔有三种方法。一种的是就是露锋搭笔,二是切笔,三是逆锋起笔。 落笔即收笔,回锋收笔,或者叫藏锋收笔,还有露缝收笔。 字法。也叫这个字的结构法,要根据字的结构去组合,改变字形。 字的结构有上下结构,有左右结构,有上中下结构,等等很多种。在创作一副作品的过程当中,根据章法的需要,改变这个字的字形,如改变成上横下竖,上竖下横,也可以组合成左竖右横,或者是左横右竖等等。字的结构组合,还要注意运用疏密,向背,收放,参差,纵横,高低,错位,虚实等等的组合方法。 章法,章法分两步。第一步,首先是谋篇布局,即书法多大篇幅,是横式,是竖式,字的多少,写几行,落笔落到那里,上下款怎样落款,下款是穷款,是富款,印章怎样盖等等,这叫谋篇布局。 第一步,按时整幅作品的知识,要求,按照你的创作技法,步骤,创作一整幅作品,运用实连和笔断意连,行气贯通,重字,重偏旁,重笔不重写,书写节奏韵律,“一笔是一字之准,一字是通篇之规”等等的创作要求进行创作。 墨法:主要是创作一幅作品时的用墨法规。一般最常用的是浓墨苦笔。墨法主要讲究的是干、湿,浓、淡,湮。 草法:创作草书作品,需要草法。草法就是字的草写规矩。讲究的字字有出处,笔笔有来历。草字不是线条随便缠绕,按清朝以前的书法家写的草字为准。只要是清朝以前的书法这样写,那就符合规定,符合草法,清朝以前没有人这样写,只是你自己随便写的草字,就不符合草法。 书法作品分动态型和静态型。动态性的作品呢,就是草书,有行草,大草也叫狂草。静态型作品呢就是篆书,隶书,楷书,这都是静态性作品,就是说书法的作品创作有动态性和静态性。 不少人认为静态性作品,好像就跟人走路。动态性作品,一般都认为象跑步,我认为动态性作品就象人跳舞一样,不仅仅是光跑步,还要有舞姿,这是动态性作品。书法虽然有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但变化有两种变化,一种叫显性变化,一种叫隐性变化。 第二章 书法的发展历史。 第一阶段,先秦。这一阶段,也叫殷商时期,从汉字的初创发展到殷商时代,已是成熟的阶段。这一阶段时间大致经历了两千多年的演进过程,这一阶段的文字,凡是刻在龟甲和兽骨的字,统称甲骨文。 第二阶段,第二个阶段是秦汉时期的书法。秦汉时期是中国汉字变迁的重要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使用了一千余年里大篆,演变成更规范小篆。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了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积极推行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及所谓车同轨书同文。当时的书法家李斯,以西周大篆为基础,通过简化规范,创造了一种新型字体,这就是小篆体,这是汉字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组织的重大字体改革 第三个阶段是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个时期包括三国,西晋,东晋。魏晋南北朝时期,在书法史上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各种书体交相 发展,但是隶书仍沿着 东汉后期程式化的道路继续发展,积极前进。楷书逐渐发展成熟,草书已有今草替代章草。在隶书的变革中是行书走向成熟。魏晋早期成熟的楷体,他的代表作是《宣示表》,说明这个时期的楷书已经开始在正式场合使用。魏晋南北朝时另一个贡献就是行草和行书的成熟。到了魏晋南北朝,汉字的篆,隶,楷,草四种基本字体都一达到成熟,特别是王羲之父子在书法上的成就非常大。 第四阶段,隋唐时代。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统一强盛的封建大帝国,经济,文化,文学艺术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在书法艺术方面也呈现了空前繁荣昌盛的景象,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峰。特别是在楷书和草书上的成绩被认为是书法史上的第二次高峰。 中国的汉字发展到东汉的后期,书法已成为欣赏的艺术。魏晋,对隋唐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极大的影响,尤其是楷书,经过魏晋三百多年的发展,已经积累了很多经验。到了隋唐,汉字字体进一步走向成熟,这汉字字体发展的必然,也和良好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昌盛都达到一个很高的境界,是隋唐书法艺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条件。政府推行科举取士制度和倡导书法,使书法艺术更为普及,特别是最高统治者对书法艺术的爱好和提倡,也为书法艺术的繁荣创造了条件。统治者还以书法取士,而且设有专门的书学,在国子学,太学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书法,因此隋唐书法的发展有着深厚的社会基础,好多著名书法家,都出现在这个时期。 第五阶段是宋,辽,金时期。宋,辽,金时期,北宋崇文抑武。迎来了文化艺术的全面繁荣。书法在这样的条件下,自然是大有发展,宋人对唐人书法颇有微词。就是说是宋人不太支持唐人的书法。行、草书是宋代时尚。两宋书法名家均擅长行草。宋人对唐楷的重视程度,显然不足,所以擅长楷书的名家也不多。 书法发展的第六个阶段,元、明、清。元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崇法晋唐而少创新。书法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各种书体俱已齐备,书法理论也走向成熟,到了明代,书法艺术的高峰已经过去,只能在继承中求发展,在变革中求创新。清代书法最大特点是帖学与笔学交相辉映,形成了书法史上又一个新的时代。清代书坛一个得天独厚的现象,那就是古代各种汉字书法,书法载体大量发现出土。 以上是按朝代,说明中国书法各个阶段的发展历史,下面按照书体说一说书法发展历史。 甲骨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 草书,最早是章草,发展到今草——大草(也叫狂草)。 书法临习 书法临习我认为包括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临帖 ,一部分是创作练习。现在先说临帖,临帖是一个书法家一生的任务 ,就是终生的任务。临帖 以前首先要明确临帖的目的是为了入帖,入帖 的目的是为了出帖。临帖前 ,首先是选帖,书法非常讲究有宗有派 ,你喜欢谁的字选谁的帖,就临谁的帖,。一般唐代的大书法家,那就是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元代是赵孟頫,唐朝以前的有王羲之。因为书法大家的字都有自己的体式风格,你喜欢谁的字你就练谁的帖。首先要认认真真的读帖,就是要把贴上的字 看好以后再临帖 ,不是说是看一笔,临一笔,整个字看好从那里搭笔,落笔落到那里以后再临 ,这叫读贴。还要知道入帖无我,就是要认认真真一丝不苟,按照贴上练习。出帖有我,就应该按照自己体式的风格,要有个性。个性源于共性,就是首先入帖有共性,然后出帖再有个性。出帖,不要着急,因为学习知识要牢固,牢牢的掌握临帖时学到的知识才能出帖,出帖早了会有回生,写出的字四不象,即没有共性,也没有个性。 练习的第二个方面,说的是创作一幅作品,需要反反复复地进行琢磨,然后试写一幅作品,再反反复复练习,构思,多写几遍,直到最后成功为止。按照这个创作的要求进行创作。 临帖的姿势,有站姿,有坐姿分两种。坐姿,一般是写小字,创作小篇幅作品。站姿一般是写大字,写榜书都要用站姿。不管是站姿或者是坐姿,都应该是悬笔。这是站姿和坐姿时执笔的方法,可以看一看书法教程,书法教程上都很详细。 毛笔分三种,一种是硬毫就是狼毫笔,一种是软毫是羊毫笔,一种是兼毫,就是既有狼毫,又有羊毫。这三种笔一般初学时候买兼毫,就是狼毫或羊毫都有,这个比较好用一点。
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angzhonghao.com/2024.html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