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画头条 2022年10月26日
0 收藏 0 点赞 1,191 浏览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于广俊,北海渔翁,斋号乐鱼堂,自幼酷爱丹青,曾以自学花鸟画入门,后启蒙于山东著名画鱼大师张鹤云教授,再拜著名画鱼名师冯增木先生和齐白石大师弟子刘永泰及于右任嫡孙于龙(丁一)先生为师,专攻各类鱼的画法技巧。

现为:

中国教育电视台水墨丹青画院 会员

中国齐白石艺术研究院 院士

中国国画研究院 理事

中国书画家协会 会员

中国实力派书画名家网 特邀画家

美国书画艺术研究院 研究员

香港文艺联合会 会员

南京丁一金陵画院 副院长

山东将军画院 理事

中国画都于氏书画院常务院长

山东花鸟书画学会 会员

北海书画研究院 理事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艺术魅力在于随感而发、随笔而出、笔随心动、情景交融,有写生的素材、有创作的意识、有把握布局的才智、有驾驭巨制的能力,这是修养、功力、技法、认识与自然生活撞击所迸发出的结晶。那线条的粗细、干枯,点画的浓淡、疏密,随心所欲,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首先,从构图的方式上来看,于先生画的鱼画与旧有范式作品有着明显的区别。把旧有的扇面小品进行连辍放大处理,让鱼画在空间上显得更有厅堂布置的气势,为鱼题作品的大空间陈设提供了可能,艺术张力相当饱满。突破空间构造的旧有障碍,把鱼题作品向大尺幅方向上开掘,提升现代绘画的装饰美感,他做得特别扎实,功效也很到位,这会让鱼画作品籍借大制作拥有了当代审美的大空间,可以补齐鱼画作品形式美落后于其他画题的短板。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鱼一直都被看作是国画中吉祥的题材,在国画中鱼有经久不息、连年有余、如鱼得水之意,风水上以水为财,鱼在水中嬉戏,寓意财源旺盛,财运亨通,年年有余。我国自古就有鱼跃龙门之说,象征着步步高升。鱼在水里游来游去还有“如鱼得水”的意义,鱼的颜色有红色和黑色,皆代表财运,比喻财路广阔、财源广进。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于先生突破传统的画法,用最美的肢体语言和舞蹈的动感弦律,表现了虾的生动寓意,有虾钳携牵,相互照应,有戏嬉冲浪,有随波逐流,有情系浪中,有群虾弄潮,有舒展,曲弯,有前呼后应,你追我赶,生动极现,各种姿态,有嫦娥奔月,水袖飘逸,有穆桂英闯关的英勇洒脱,刚柔兼备,以人性化最美的肢体语言,以舞蹈的动感及弦律的节奏,表现画面的精、气、神,画出了虾的生命精髓和灵魂。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荷花鲤鱼寓意之美,还在于看见墨绿的荷叶舒展,露珠滚动,荷花高洁优美,素雅动人,鱼儿潜游,心中就觉得舒服,非常宁静,可谓非常享受,这也许就是国画花鸟画的魅力所在,不仅陶冶情操,还有净化心灵的作用。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荷花和鱼一起的寓意为连年有余或者年年有余,用以称颂富裕祝贺之意,莲是连的谐音,年是鲶的谐音,鱼是余的谐音,代表生活富足,每年都有多余的财富及食粮!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在北方人的眼中虾是“龙”的象征,有镇宅吉祥的意思,而南方人比喻其为“银子”,取长久富贵之意。在中国画当中,虾虽个头小,但玉洁透明、玲珑可人,常常被赋予淡泊名利的志向,以虾为主题的绘画更是孕育的高尚的品格和纯洁的胸怀,表明了人们洁身自好的灵魂寄托。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于广俊先生作画,善于以平实诚挚的思想,独特的处理方式,升华平凡中的诗意美。其作品淡浓相宜,干净利落,色彩明快,造型生动,空灵洒脱,清纯感人。

国粹艺术名家——​于广俊

欣赏于广俊先生的作品,你往往会无意识调动自身的情绪去感悟,去体会心灵家园的意义。或许只有这样,才能读懂他作品中深含的人生哲理,才能理解画家通过个性的画布载体,向芸芸众生所倾诉其内心世界的艺术情素,从而寻找到生命中一个新的支点,新的精神寄托和诗意的美好。这,就是他画风的艺术魅力。

(文/田野)

欢迎点赞留言,喜欢于老师作品随时留言联系我们。

微信扫一扫

版权: 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langzhonghao.com/12446.html

发表评论
暂无评论

还没有评论呢,快来抢沙发~

助力内容变现

将您的收入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联系客服

在线时间:8:00-16:00

客服电话

15689987323

客服邮箱

ceotheme@ceo.com

扫描二维码

关注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手机访问本站